新闻动态Position
你的位置:宁夏芩松商贸有限公司 > 新闻动态 > 诗论名篇严羽《沧浪诗话》全集:原文 译文
发布日期:2024-10-30 14:07 点击次数:105
图片
《沧浪诗话》是严羽所著的一册中国古代诗歌表面和诗歌好意思学文章,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、淳祐年间。它的系统性、表面性较强,是宋代最负著名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。全书分为《诗辨》《诗体》《诗法》《诗评》《验证》等五册。
严羽(生卒年不祥),字丹丘,一字仪卿,自号沧浪逋客,邵武(今属福建)东谈主,中国南宋诗论家、诗东谈主,与同宗严仁、严参王人名,号“三严”,又与严肃、严参等八东谈主,均有诗名,号“九严”。 严羽活命在南宋末年,一世未始出仕,泰半隐居在家乡。
《沧浪诗话》诗辩
夫学诗者以识为主,初学须正,立志须高,以汉魏晋盛唐为师,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东谈主物。若自退屈,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,由立志之不高也。行有未至,可加工力;路头一差,愈其愈远,由初学之不正也。故曰:学其上,仅得其中;学其中,斯为下矣。
【译文】学诗的东谈主要以识见为主:初学要须要正,取法应该高;要以汉、魏、晋、盛唐的诗东谈主为师,不以开元、天宝之后的诗东谈主为榜样。要是我方产生回绝屈从之心(不敢向盛唐诗东谈主学习),就会有下劣诗魔插足他的胸臆,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。行路莫得走到非常,这如故不错加油陆续上前走得;假如开动行运路的标的就错了,那就会越跑越远了;(作诗取法不高)这即是初学不正啊!是以说:取法其上,仅得其中;取法其中,这就定得其下了。
又曰:见过于师,仅堪传授;见与师王人,目不识字也。工夫须从上作念下,不可从下作念上,先须熟读楚词,迟早风咏,以为之本;及读古诗十九首、乐府四篇;李陵、苏武、汉魏五言皆须熟读;即以李杜二集枕藉不雅之,如今东谈主之治经。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,久之自然悟入。虽学之不至,亦不失正路。此乃是从顶作念来,谓之进取一起,谓之直截根源,谓之顿门,谓之刀刀见血也。
【译文】又是以说:聪惠眼力杰出憨厚,(憨厚)仅不错传授(作诗之法)与他;聪惠识见与憨厚非常同,(他所罗致于憨厚的)就要减少到憨厚的一半了。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佳的作品开动,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,先要熟读《楚辞》,迟早朗诵吟咏,以作为学诗之压根:下及《古诗十九首》,《乐府》四篇,李陵、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:再将李白、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,好像现在的东谈主研治经籍那样,然后浅薄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,酝酿于胸中,时候长了就自然深入相识(作诗的奧妙)了。这样,虽然未必达到(学诗的)最高意境,也不会失去(学诗的)正路,这即是(释教禅宗所说的)从顶门上作念起,不错说是进取的门路不错说是径直寻求到压根,不错说是顿入了决窍,不错说刀刀见血之法。
诗之法有五:曰体制、曰格力、曰舒服、曰敬爱、曰音节。诗之品有九:曰高、曰古、曰深、曰远、曰长、曰雄浑、曰洒脱、曰壮烈、曰凄切。其用工有三:曰其结、曰句法、曰字眼。其梗概有二:曰自在不迫、曰沉著快活。诗之极致有一:曰入神。诗而入神至矣!尽矣!蔑以加矣!惟李杜得之,他东谈主得之盖寡也。
【译文】作诗的重要有五种:体制、格力、舒服、敬爱、音节。诗的立场有九类:高、古、深、远、长、雄浑、洒脱、壮烈、凄切,作诗的使劲处有三个:起结、句法、字眼。诗的总的立场类型有二种:平缓不迫和沉著快活。诗歌创作的极致有相同:入神。作诗而能到入神的意境,这就到极点了!到尽头了!无以复加了!唯有李白、杜甫达到了这个意境,其他东谈主达到这个意境的很少了。
禅家者流,乘有小大,宗有南北,谈有邪正。学者须从最上乘、具正高眼悟第一义,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,皆非正也。论诗如论禅,汉魏晋与盛唐之诗,则第一义也;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;已落选二义矣;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。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,临济下也;学大历以还之诗者,曹洞下也。
【译文】禅宗的家数许多,有大乘和小乘之分,南宗和北宗之派,正谈和邪谈之路:赢得处死的东谈主,才是相识了真义。至于声闻、辟文的小乘,都不是处死。论诗如同论禅:汉、魏、晋等古诗和盛唐诗是作诗的第一义的真义,大历以来的诗就已落入第二义了。晚唐诗,就像是声闻、辟支果的小乘了。学习汉、魏、晋与盛唐的诗,就像学禅宗的临济宗门下,学习大历以来的诗,就像学曹洞宗门下。
大抵禅谈惟在妙悟,诗谈亦在妙悟,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、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,一味妙悟良友。惟悟乃为当行,乃为本体。然悟有深浅、有分限、有透澈之悟,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。汉魏尚矣,不假悟也。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澈之悟也。他虽有悟者,皆非第一义也。
【译文】大抵上禅谈在于妙悟,诗谈也在于妙悟,且说孟浩然的学力在韩愈之下很远,然而他的诗却独独超出韩愈之上的原因,就在于(孟浩然诗)一味地妙悟终结,唯有悟,才是当行本行。然则悟有浅有深,有的东谈主悟得有限,有东谈主悟得透澈,有东谈主悟得一知半解。汉魏诗东谈主是懂得上乘的第一义的,不必假借于悟。谢灵运至盛唐诸诗东谈主,是透澈的悟:此外虽然也有悟的东谈主,都不是悟得第一义的真义的。
吾评之非僭也,辩之非妄也,六合有可废之东谈主无可废之言,诗谈如是也。若以为不关联词是见诗之不广,参诗之不熟耳。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,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,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,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获之诗而熟参之,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,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,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,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,其真利弊自有弗成隐者。倘犹于此而无见焉,则是野狐外谈蒙蔽其真识,暗示治不好的绝症,终不悟也。
【译文】
我这样的评论不僭越,辨认不淘气。六合有不错消灭的东谈主,莫得不错消灭的言论。诗的有趣即是如斯。要是以为不是这样,那即是所见诗歌不广,估量熟悉诗歌不够深入.试取汉、魏的诗深入钻研,再取晋、宋的诗深入钻研,再取南北朝的诗深入钻研,再取沈伶期、宋之间、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、陈子昂的诗深入钻研,再取开元、天宝诸家的诗深入钻研,再只取李白、杜甫二东谈主的诗深入钻研,又取“大历十才子'的诗深入钻研,又取元和年间诗东谈主的诗深入钻研,又取晚唐诸君诗东谈主的诗深入钻研,又取本朝苏轼、黄庭坚以下诸君的诗深入钻研,它们真实的利弊是弗成遮掩的了。倘若在这里还莫得明晰的办法,那即是被邪魔外谈蒙蔽了他的意识真实的智力了,那就暗示治不好的绝症了,终究弗成相识了。
夫诗有别材,非关书也;诗有别趣,非关理也。然非多念书、多穷理,则弗成极其至,所谓不涉理路、不落言筌者,上也。诗者,吟咏情味也。盛唐诸东谈主惟在敬爱,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,如空中之音、相中之色、水中之月、镜中之象,言有尽而意无尽。
【译文】作诗要有另一种才能,这与念书学问没相干系;作诗要有另一种敬爱,这与概述说理没相干系。然则古东谈主莫得不念书,不深研表面的呀。但是(他们)不着迷于表面逻辑,不落入话语的治理(而能有话里有话),这才是上等的。诗歌,是吟咏情志心地的。盛唐的诗东谈主(作诗)只在诗的意趣,有如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,是以他们诗歌的好意思妙之处清莹泄露,玲珑彻亮,(别东谈主)难以接近,好像空中的音响,容颜的色调,水中的月亮,镜中的形象,言有尽而意无尽。
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,遂以笔墨为诗,以才学为诗,以考虑为诗,夫岂不工?终非古东谈主之诗也。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。且其作多务,使事不问兴味,用字必有来历,押韵必有出处,读之反覆终篇,不知着到安在;其末流甚者,叫噪怒张,殊失忠厚之风,殆以骂詈为诗,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。
【译文】近代诸公对诗歌写稿作特别的理会领会,于是以笔墨为诗,以考虑为诗,以才学为诗。以这些东西写诗,(写出来的诗)岂有不私密的呢,然则却终究不像古东谈主的诗了。原因在于枯竭一唱三叹的委婉的韵味啊!况且他们的诗作大多极力于于使事用典,不追求兴味情韵:用字必有来历,押韵必有出处,读填塞篇,也不知诗的主旨落在何处。他们的末流更严重,轻浮叫鼍,盛怒很是,大地面背离了(诗歌)缓和忠厚的传统之风,险些即是以叫骂为诗了。诗到了这种地步,可说是遭一次劫难的厄运了,可说是大不幸了。
关联词近代之诗无取乎?曰:有之。吾取其合于古东谈主者良友。国初之诗尚维执唐东谈主,王黄州学白乐天,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,盛文肃学韦苏州,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,梅圣俞学唐东谈主其澹处,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。唐东谈主之风变矣。山谷用工尤为深刻,其后法席盛行海内,称为江西宗派。晚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,稍微复就贫寒之风,江湖诗东谈主多效其体,一时自谓之唐宗,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,其盛唐诸公大乘正高眼者哉。
【译文】
然则近代的诗就莫得可取的了?回答说:有的,我只取其中合于古东谈主(作诗法度)的作品终结。本朝初期的诗尚能维执唐东谈主:王禹偶学白居易,杨亿、刘筠学李商隐,盛度学韦应物,欧阳修学韩愈的古诗,梅尧臣学唐东谈主平淡的方位。到了苏轼、黄庭坚,才开动哄骗我方的重要写诗,唐东谈主诗风才蜕变了。黄庭坚更是在磨真金不怕火安排钩深峻刻高下功夫,其后他的诗法盛行,海内称为江西诗派。晚世赵赵师秀、翁卷之辈,独独心爱贾岛、姚合的诗,稍微收复接近了(贾岛、姚合)费劲苦瘦的诗风。江湖派诗东谈主大多仿效这种诗体,一时自称是唐诗的正统,他们不知(我方)是只落入了声闻、辟支的小乘境地,那边即是盛唐诸公的大乘处死的意境呢!
嗟乎!正高眼之无传久矣!唐诗之说未唱,唐诗之谈或有时而明也。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,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,得非诗谈之重不幸邪?故予不自衡量,辄定诗之办法,且借禅以为喻,推原汉魏以来,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,(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)虽获罪于世之正人不辞也。
【译文】唉!正高眼藏不传依然很深化。唐诗的表面莫得得到倡导,唐诗创作的真义却一直是明白的。现在既然大喊他们的诗即是唐诗正统了,那么学诗的东谈主就会说真实的唐诗只不外即是这个神色呀,这不是诗歌发展谈路的又一个大不幸吗!是以我不自揣时度力,就定下诗的办法,况且借禅理以喻诗,推寻汉、魏以来诗歌的本源,良友然已然地认定(作诗)应当以盛唐为法(原注:我其后舍而不说汉、魏,而只说盛唐,是认为汉、魏古诗的体制依然完备了)。(这样)虽然会得罪当世的正人,亦然在所不惜的。
《沧浪诗话》诗体
致密颂既一火,一变而为离骚,再变而为西汉五言,三变而为歌行杂体,四变而为沈宋律诗。五言起于李陵苏武(或云枚乘),七言起于汉武柏梁,四言起于汉楚王传韦孟,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,三言起于晋夏侯湛,九言起于慷慨乡公。
【译文】《诗经》风、雅、颂沦一火以后,一变为《离骚》,再变为西汉五言诗,三变为歌行和杂言诗,四变为沈佺期、宋之问的律诗。五言诗起源于李陵、苏武(有东谈主提及于枚乘),七言诗起源于汉武帝的《柏梁》诗,四言诗起源于汉代楚元王太傅韦孟,六言诗起源于汉代大司农谷永,三言诗起源于晋代夏侯湛,九言诗起源于慷慨乡公曹髦。
以时而论则有:
建安体(汉末年号,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)。
黄初体(魏年号,与建安链接,其体一也)
正始体(魏年号,嵇阮诸公之诗)
太康体(晋年号,左想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)
元嘉体(宋年号,颜鲍谢诸公之诗)
永明体(王人年号,王人诸公之诗)
王人梁体(通两朝而言之)南北朝体(通魏周而言之与王人梁,体一也)
唐初体(唐初体,唐初犹袭陈隋之体)
盛唐体(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)
大历体(大历十才子之诗)
元和体(元白诸公)
晚唐体,本朝体(通前后而言之,元祐体苏黄陈诸公)
江西宗派体(山谷为之宗)。
【译文】以时候来论诗则有:建安体(汉末年号,曹操父子及建安七子之诗),黄初体(魏年号,接在建安之后,诗体诗相同的),正始体(魏年号,嵇康、阮籍诸公之诗),太康体(晋年号,左想、潘岳、张华、张载、陆机、陆云诸公之诗),元嘉体(刘宋年号,颜延之、鲍照、谢灵运诸公之诗),永明体(王人年号,王人代诸公之诗),王人梁体(通两朝而言),南北朝体(通北魏、北周而言,与王人梁体是相同的),唐初体(唐初体,唐初仍然袭取的陈隋之体),盛唐体(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),大历体(大历十才子之诗),元和体(元稹、白居易诸公),晚唐体,本朝体(通前后而言之),元祐体(苏轼、黄庭坚、陈师谈诸公),江西宗派体(黄庭坚为其宗匠)。
以东谈主而论则有
苏李体(李陵苏武也),曹刘体(子建公干也),陶体(渊明也),谢体(灵运也),徐庾体(徐陵庾信也),沈宋体(佺期之问也—)陈拾获体(陈子昂也),王杨卢骆体(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),张曲江体(始兴文件公九龄也),少陵体,太白体,高达夫体(高常侍适也),孟浩然体,岑嘉州体(岑参也),王右丞体(王维也),韦苏州体(韦应物也),韩昌黎体,柳子厚体,韦柳体(苏州与仪曹合言之),李长吉体,李商隐体(即西昆体也),卢仝体,白乐天体,元白体(微之乐天其体一也),杜牧之体,张藉王建体(谓乐府之体同也),贾浪仙体,孟东野体,杜荀鹤体,东坡体,山谷体,后山体(后山本学杜,其语似之者但数篇,他或似而不全,其他则本其自体耳),王荆公体(公绝句最高,其快乐处最先苏黄陈之上,而与唐东谈主尚隔一关),邵康节体,陈简王人体(陈去非与义也亦江西之派而小异),杨诚斋体(其初学半山后山,终末亦学绝句于唐东谈主,已而尽弃诸家之体而别出心裁,盖其自序如斯也);
【译文】以东谈主而论,则有:苏李体,曹刘体(曹植、刘祯),陶体(陶渊明),谢体(谢灵运),徐庾体(徐陵、庾信),沈宋体(沈佺期、宋之问),陈拾获体(陈子昂),王杨卢骆体(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),张曲江体(张九龄),少陵体(杜甫),太白体(李白),高达夫体(高适),孟浩然体,岑嘉州体(岑参),王右丞体(王维),韦苏州体(韦应物),韩昌黎体(韩愈),柳子厚体(柳宗元),韦柳体(韦应物、柳宗元),李长吉体(李贺),李商隐体(西昆体),卢仝体,白乐天体(白居易),元白体(元稹、白居易),杜牧之体,张籍王建体(张王乐府),贾浪仙体(贾岛),孟东野体(孟郊),杜荀鹤体,东坡体(苏轼),山谷体(黄庭坚),后山体(陈师谈,陈师谈本来学杜甫,但是他的诗像杜甫的唯有几篇,其他的诗自成一体),王荆公体(王安石,他的绝句最高,快乐之作在苏轼和黄庭坚之上,但如故和唐代诗东谈主有些差距),邵康节体,陈简斋体(陈与义),杨诚斋体(杨万里,他最初学王安石和陈师谈,其后学唐东谈主的绝句,终末填塞放置前东谈主的诗体而自成一片,就像他的我方在序里说的相同)。
又有所谓选体(选诗期间不同,体制随异,今东谈主例谓五言古诗为选体非也):柏梁体(汉武帝与群臣共赋,其言每句用韵,后东谈主谓此体为柏梁体),玉台体(玉台集乃徐陵所序,汉魏六朝之诗皆有之。或者但谓织艳者为玉台体,其实则否则),西昆体(即李商隐体,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),香奁体(韩偓之诗皆裾裙脂粉之语,有香奁集),宫体(梁简文伤于轻靡,时号宫体),其他体制尚或不一,然梗概不出此耳。
【译文】又有所谓的选体(选的诗期间不同,文学也随之变化,现在所说五言古诗是选体,其实不是这样的):柏梁体(汉武帝与群臣一同赋诗,每句都用韵,后东谈主称为柏梁体),玉台体(《玉台新咏》是徐陵编纂的,汉魏六朝的诗都有。有的东谈主只把香艳的诗为玉台体,其实否则),西昆体(即李商隐体,温庭筠和本朝杨亿、刘筠诸公的诗也叫西昆体),香奁体(韩偓的诗都是裾裙脂粉之语,有《香奁集》),宫体(梁简文轻浮挥霍,那时堪称宫体),其他体制不一而足,梗概不超出这些规模。
有古诗,有近体(即律诗也),有绝句,有杂言,有三五七言(自三言而终,以七言隋郑世翼有此诗:“秋风清,秋月明,落叶聚还散,寒鸦栖复惊。相想相奉告何日,此日此夜难为情”),有半五六言(晋傅玄鸿雁生塞北之篇是也),有一字至七字(唐张南史雪月花卉等篇是也,又隋东谈主应诏有三十字,凡三句七言,一句九言,似是而非,故不列于此也),有三句之歌(高祖大风歌是也。古华山畿二十五首,多三句之词,其他古东谈主诗多如斯者),有两句之歌(荆卿易水歌是也,又古诗有青骢白马共戏乐女女儿之类皆两句之词也),有一句之歌(《汉书》“枹饱读不鸣董少年”一句之歌也,又汉儿歌“千乘万起上北邙”,梁儿歌“青丝白马寿阳”来皆一句也),有标语(或四句或八句),有歌行(古有鞠歌行、放歌行、长歌行、短歌行,又有单以歌名者行名者,不可枚述),有乐府(汉成帝定郊祀,立乐府,采王人楚赵魏之声以入乐府,以其音词可被于弦歌也。乐府俱被众体,兼统众名也),有楚词(屈原以下访楚词者皆谓之楚词),有琴操(古有水仙操,辛德源所作;别鹤操,高陵牧子所作),有谣(沈炯有独酌谣,王昌龄有箜篌谣,穆皇帝之传有白云谣也)。
【译文】有古体诗,有近体诗(即是律诗),有绝句,有杂言诗,有三五七言(自从三言诗开动,七言吃亏,隋朝郑世翼有这种诗:“秋风清,秋月明,落叶聚还散,寒鸦栖复惊。相想相奉告何日,此日此夜难为情”),有一半五言一半六言(晋傅玄《鸿雁生塞北》),有一字至七字(唐张南史《雪月花卉》等篇),又隋朝的应诏诗有三十字,三句七言,一句九言,似是而非,不列在这里)。有三句之歌(汉高祖《大风歌》。古《华山畿》二十五首,大多三句,其他古东谈主的诗也大多如斯),有两句之歌(荆轲《易水歌》,古诗有“青骢白马共戏乐女女儿”之类都是两句),有一句之歌(《汉书》“枹饱读不鸣董少年”是一句之歌,汉代儿歌“千乘万起上北邙”,梁代儿歌“青丝白马寿阳来”都是一句)。有标语(或四句或八句),有歌行(古有鞠歌行、放歌行、长歌行、短歌行,又有单以歌名作名字的,不胜陈设),有乐府(汉成帝定郊祀之礼,建树乐府机构,齐集王人、楚、赵、魏等地的民歌以入乐府,因为民歌不错用乐器演奏。乐府多样诗体都包含了,是以是个统称),有楚辞(屈原以下师法楚辞的都称为楚辞),有琴操(古有《水仙操》,辛德源所作;《别鹤操》,高陵牧子所作),有谣(沈炯有《独酌谣》,王昌龄有《箜篌谣》,《穆皇帝传》有《白云谣》)。
曰吟(古词有陇头吟。孔明有梁父吟,相如有白头吟),曰词(选有汉武秋风词,乐府有木兰词),曰引(古曲有轰隆引、走马引、飞龙引),曰咏(选有五君咏,唐储光羲有群鸿咏),曰曲(古有大堤曲,梁简文有乌楼曲),曰篇(选有名都篇、京洛篇、白马篇),曰唱(魏武帝有气出唱),曰弄(古乐府有江南弄),曰长调,曰短调。有四声,有八病(四声设于周颙,八病严于沉约。八病谓平头、上尾、蜂腰、鹤膝、大韵、小韵、旁纽、正纽之辨。作诗正不必拘此,蔽法不足据也);又有以叹名者(古词有楚妃叹、明君叹),以愁名者(文选有四愁,乐府有寥寂愁),以哀名者(选有七哀,少陵有八哀),以怨名者(古词有寒夜怨、玉阶怨),以想名者(太白有静夜想),以乐名者(王人武帝有商人乐,宋臧质有石城乐),以别称者(子好意思有无家别、垂老别、新婚别)。
【译文】有吟(古词有《陇头吟》,诸葛孔明有《梁父吟》,司马相如有《白头吟》),有词(有汉武帝《秋风词》,乐府有《木兰词》),有引(古曲有《轰隆引》、《走马引》、《飞龙引》),有咏(有《五君咏》,唐储光羲有《群鸿咏》),有曲(古有《大堤曲》,梁简文帝有《乌楼曲》),有篇(有《名都篇》、《京洛篇》、《白马篇》),有唱(魏武帝曹操有《气出唱》),有弄(古乐府有《江南弄》),有长调,有短调。有四声,有八病(四声设于周颙,八病严于沉约。八病谓平头、上尾、蜂腰、鹤膝、大韵、小韵、旁纽、正纽之辨。作诗不必古板于此,这种坏重要不足以为依据);又有以叹定名古词有《楚妃叹》、《明君叹》),以愁定名(文选有《四愁》,乐府有《寥寂愁》),以哀定名(有《七哀》,杜甫有《八哀》),以怨定名(古词有《寒夜怨》、《玉阶怨》),以想定名(李白有《静夜想》),以乐定名(王人武帝有《商人乐》,宋臧质有《石城乐》),以别定名(杜甫有《无家别》、《垂老别》、《新婚别》)。
有全篇双声叠韵者(东坡经字韵诗是也),有全篇字皆平声者(天随子夏季诗四十字皆是平,又有一句全平一句全仄者),有全篇字皆仄音者(梅圣俞酌酒与妇饮之诗是也),有律诗高下句双用韵者(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一仄韵,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者,唐章碣有此体,似是而非谩列于此以备其体耳;又有四句平入之体、四句仄入之体,无关诗谈今皆不取),有辘轳韵者(双出双入),有进有退韵者(一进一退),有古诗一韵两用者(文选曹子建好意思女篇有两难字,谢康乐述祖德诗有两东谈主字,后多有之),有古诗一韵三用者(文选任彦升哭范仆射诗三用情字也),有古诗三韵六七用者(古焦仲卿篇诗是也),有古诗重用二十许韵者(焦仲卿妻诗是也),有古诗旁取六七许韵者(韩退之此日足可惜篇是也,凡杂费东、冬、江、阳、庚、青六韵,欧阳公谓退之遇宽韵则故旁入他韵非也,此乃用古韵耳,于集韵自见之),有古诗全不押韵者(古采莲曲是也),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(少陵有古韵律诗,白乐天亦有之,而本朝王黄州有百五十韵五言律),有律诗止三韵者(唐东谈主有六句五言律,如李益诗:“汉家今上郡,秦塞古长城。有日云常惨,无风沙自惊。现在皇帝圣,不战四方平”是也),有律诗彻首尾对者(少陵多此体不可概举),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(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:“挂席东南望,青山水国遥。轴轳争利涉,战争洗尘潮。问我今何适,天台访石桥。坐看霞色晚,疑是石城标。”又水国普遍缘之篇,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,皆文从字顺,音韵铿锵,八句皆无对偶),有后章字接前章者(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之诗是也),有四句通义者(如少陵:“神女峰娟妙,昭君宅有无。曲留明怨惜,梦尽失欢畅。”是也),有绝句低头者,有八句低头者,有拟古,有连句,有集句,有分题(古东谈主分题或各赋一物,如云送某东谈主分题得某物也,或曰探题),有分韵,灵验韵,有和韵,有借韵(如押七之韵可借入微或十二王人韵是也),有协韵(楚词及选诗多用协韵),有今韵,有古韵(如退之此日足可惜诗用古韵也,盖选诗如斯)。
【译文】全篇都是双声叠韵的(苏东坡《经字韵诗》,又称《吃语诗》),有全篇的字都是平声的(天随子(陆龟蒙号)《夏季诗》四十字都是平声,又有一句全平一句全仄的)。有全篇字都是仄音(梅圣俞《酌酒与妇饮》),有律诗高下句用两个韵的(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一仄韵,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,唐朝章碣写过,似是而非,仅仅列在这里囊括扫数诗体良友;又有四句平入、四句仄入之体,无关诗谈,都不中式),有辘轳韵者(双出双入:律诗第二、四句用甲韵,第六、八句用与甲韵叠加的乙韵的重要),有进有退韵者(一进一退),有古诗一韵用两次(《文选》曹子建《好意思女篇》有两“难”字,谢灵运《述祖德》诗有两“东谈主”字,后东谈主有许多),有古诗一韵用三次(《文选》任彦升《哭范仆射》诗三用“情“”字),有古诗三韵用了六七次(《焦仲卿篇》即《孔雀东南飞》),有古诗重复用了二十多个韵(《焦仲卿妻》),有古诗旁取六七个韵(韩愈《此日足可惜》,杂费东、冬、江、阳、庚、青六韵,欧阳修说韩愈遭遇宽的韵部就用其他的韵,不是这样的。这是用古韵,在诗齐集自然会发现),有古诗全不押韵(古《采莲曲》),有律诗达到一百五十韵的(杜甫有古韵律诗,白居易也有,而本朝王黄州有百五十韵五言律),有律诗只用三韵(唐东谈主有六句五言律,如李益诗:“汉家今上郡,秦塞古长城。有日云常惨,无风沙自惊。现在皇帝圣,不战四方平”),有律诗从新到尾都对仗的(杜甫有许多,不逐个列举),有律诗从新到尾不对仗的(盛唐诸公有此体,如孟浩然诗:“挂席东南望,青山水国遥。轴轳争利涉,战争洗尘潮。问我今何适,天台访石桥。坐看霞色晚,疑是石城标。”又《水国普遍缘》,李白《牛渚西江夜》之篇,都是笔墨运动,音韵铿锵,八句都不对偶),有后一章接着前一章的(这叫作念“蝉联”)(曹子建《赠白马王彪》),有四句通义者(如少陵:“神女峰娟妙,昭君宅有无。曲留明怨惜,梦尽失欢畅。”是也),有绝句用“低头体”的,即是失粘,有八句用低头体的,有拟古,有连句,有集句,有分题(古东谈主分题或各赋一物,比如送某东谈主分题得某物,也叫探题),有分韵,灵验韵,有和韵,有借韵(如押七之韵可借五微或十二王人韵),有协韵(楚词及《文选》的诗多用协韵),有今韵,有古韵(如韩愈《此日足可惜》诗用的即是古韵,《文选》的诗也如斯)。
有古律(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),有今律,有颔联,有颈联,有发端,有落句(结句也),有十字对(刘虚虚“沧浪千五里,昼夜一孤舟”),有十字句(常建“一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等是也),有十四字对(刘长卿:“江客不胜频北望,塞鸿何事又南飞”是也),有十四字句(崔颢“黄鹤触物伤情,白云千载悠悠”,又太白“鹦鹉西飞陇山去,芳洲之树何青青”是也),有扇对(又谓之隔句对,如郑都官“昔年其照松溪影,松折碑荒僧已无。当天还想锦城事,雪消花谢梦如何。”是也,盖以第一句对第三句,第二句对第四句),有借对(孟浩然“厨东谈主具鸡黍,鸠拙摘杨梅”,太白“水舂云母碓,风扫石楠花”,少陵“竹叶于东谈主既无分,菊花从此不须开”是也),有就句对(又曰当句,有对如少陵:“小院回廊春寂寂,浴凫飞鹭悠悠”,李嘉祐“孤云独鸟川光暮,万里千山海起秋”是也,前辈于文亦多此体如王勃“龙光射斗牛之墟,徐孺下陈蕃之榻”乃就对也)。
【译文】有古风的律诗(陈子昂和盛唐诗东谈主多作这种诗体),有现在的律诗,有颔联,有颈联,有发端,有落句(结句),有十字对( 刘眘虚“沧浪千五里,昼夜一孤舟”),有十字句(常建“一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等),有十四字对(刘长卿:“江客不胜频北望,塞鸿何事又南飞”),有十四字句(崔颢“黄鹤触物伤情,白云千载悠悠”,李白“鹦鹉西飞陇山去,芳洲之树何青青”是也),有扇对(又叫“隔句对”,如郑谷“昔年其照松溪影,松折碑荒僧已无。当天还想锦城事,雪消花谢梦如何。”以第一句对第三句,第二句对第四句),有借对(借用了同音字或别义字酿成工对,叫作念借对)(孟浩然“厨东谈主具鸡黍,鸠拙摘杨梅”,太白“水舂云母碓,风扫石楠花”,少陵“竹叶于东谈主既无分,菊花从此不须开”),有就句对(又叫当句对,如杜甫“小院回廊春寂寂,浴凫飞鹭悠悠”,李嘉祐“孤云独鸟川光暮,万里千山海起秋”,前辈在写韵文的时候也多用这种文体,如王勃“龙光射斗牛之墟,徐孺下陈蕃之榻”即是就对也)。
论杂体则有风东谈主藁砧(上句述其语,下句释其义,如古子夜歌、续曲歌之类则多用此体,古乐府“藁砧今安在?山上复安山。何当大刀头,破镜飞上天。”其辞隐语也),五杂俎(见乐府),两端织织(亦见乐府),盘中(玉台集有此诗,苏伯玉妻作,写之盘中屈曲成文也),回环(起于窦滔之妻织锦以寄其夫也),反复(举一字而诵,皆成句,无不押韵,反复成文也。李公诗格有此二十一字诗),聚散(字相折合成文,孔融渔父屈节之诗是也,虽不关诗之重轻,其体制亦古),建除(鲍明远有建除诗,每句首冠以建除安详等字,其诗虽佳,盖鲍本工诗,非因建除之体而佳也),字谜,东谈主名,卦名,数名,药名,州名(如斯诗只成戏谑不足法也),又有六甲十属之类,及藏头歇后等体(今皆削之,晚世有李公诗格,泛而不备,惠洪天厨禁脔,最为误东谈主,今此卷有旁参二书者,盖其是处不可易也)。
【译文】说到杂体诗,则有民歌“藁砧”,也即是隐语(上句写要写的话,下句作解释。如古代的《子夜歌》、《续曲歌》之类多用这种诗体,古乐府“藁砧今安在?山上复安山。何当大刀头,破镜飞上天。”这即是隐语。)五杂俎(见乐府),两端织织(见乐府),盘中(《玉台新咏》有此诗,苏伯玉妻作,在盘子里写一圈),回环(正读反读都成诗,起于窦滔之妻织锦赠夫的诗作),反复(特意让疏导字眼,在顺应位置重复出现的诗,称反复诗。)聚散(每一句折合一个字,孔融《渔父屈节》,虽然不蹙迫,但是这种诗体很迂腐),建除(鲍照有《建除诗》,每句开始用“建”、“除”、“平”、“定”等字,这种诗虽然好,梗概因为鲍照本来就工于作诗,不是因为“建除体”有多好),字谜,东谈主名,卦名,数名,药名,州名(这些诗都是游戏,似是而非),又有六甲十属(每一句前冠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)之类,及还有藏头诗、歇后语等(现在都删除,晚世有李公诗格,泛泛而谈但是不够完备,惠洪《天厨禁脔》,最是误导东谈主,现在我这本书也有参考这两本书的,是这里边正确的部分)。
《沧浪诗话》诗法
学诗先除五俗:一曰俗体,二曰俗意,三曰俗句,四曰俗字,五曰俗韵。有语忌,有语病,语病易除,语忌难除。语病古东谈主亦有之,惟语忌则不可有。须是本体,须是当行。对句好可得,结句好认真,发句好尤认真。发端忌作活动,打理贵在出场。不必太著题,不必多使事,押韵不必有出处,用事不必拘来历。下字贵响,造语贵圆。意贵透澈,不可隔靴爬痒;语贵脱洒,不可拖迂缓拉,最忌骨董,最忌趁贴,语忌直意、忌浅脉、忌露味、忌短;音韵忌散缓,亦忌迫促。
【译文】学习诗要先去除五种俗,一是俗的题材,二是俗的意境,三是俗的语句,四是俗的字,五是俗的韵律。有词语忌讳,有语病的,语病容易改正,词语的忌讳却是很难恐惧。古时候的东谈主也会有语病,却莫得忌语。写诗要清楚本体,要符合诗的特色。对称的好句子容易,收尾的好句子却很难,开动的句子更难。开始幸免半推半就,不要去写那种肥硕上的起句,最佳是平淡轻便,让东谈主一看就能明白。收尾要超远,特意味,有想考,弗成写的太实,要留一个遐想的空间。是以贵在出场,如何让想要抒发的东西出露,既要写得端淑,也要写的深远。不必太执着于主题,不必描绘许多事情,押韵比用一定有出处,也不必一定用有来历的事件。用字贵在有声息,造词要高昂,风趣要说的明晰,弗成说的婉曲不清,话语贵在干练,弗成拖迂缓拉,最忌好古尚奇,最忌东谈主工修饰。诗歌话语最忌过于径直,诗意最忌过于浅薄,诗的线索最忌过于外露,诗味最忌过于一会儿,诗的音韵最忌缭乱渐渐,但也忌过于迫逼急促。
诗难处在结裹,比方番刀须用北东谈主结裹,若南东谈主便非本体。须参活句,勿参死句,词气可颉颃,不可乖戾。
律诗难于古诗,绝句难于八句,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,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。
【译文】诗的难处在时势,要是想抒发的是“番刀”,立意措辞就应有朔方的豪爽气,用温婉的“结裹”来表述它便不是蓝本的神色。。死句只可提供死的学问,活句能予以启发,也即是说意在言外。词气不错伟姿飒爽,弗成不对常理。
律诗比古体诗难,绝句比律诗难,七言律诗比五言律诗难,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难。
学诗有三节:其初不识好恶,连篇累牍,肆笔而成;既识忸怩,始生恐惧,成之极难;过头透澈,则七纵八横,信手拈来,头头是谈矣。看诗须着金刚眼睛,庶不呟于歪路小法(禅家有金刚眼睛之说),辨家数如辨煞白,方可言诗(荆公断文章,先体制此后文之工拙)。诗之利弊不必争,试以已诗置之古东谈主诗中,与识者不雅之而弗成辨,则真古东谈主矣。
【译文】学诗有三个阶段:一开动不知谈好坏优劣,连篇累牍,应答动笔。接着会知谈忸怩,就畏恐惧缩,写起来就很有难度了。到终末,想透澈了以后,则七纵八横,信手拈来,头头是谈了。诗歌不必评判利弊好坏,只须尝试将我方写的诗放在古诗之中,让读的东谈主弗成分辨,即是真实接近古东谈主的诗了。
《沧浪诗话》诗评
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,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,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,如斯见方许具一只眼。盛唐东谈主有似粗而非粗处,有似拙而非拙处。五言绝句众唐东谈主是相同,少陵是相同,韩退之是相同,王荆公是相同,本朝诸公是相同。
【译文】大历以前的诗,分明是一副话语,晚唐的诗又是另一副话语,本朝的诗东谈主又是一副话语,有这种办法才是具备了一只眼,(华仔合计这里只说“一只眼”,评释还有些更具体更精致无比的差别)。盛唐诗东谈主有似粗非粗之处,有似拙非拙之处。五言绝句大大都唐代诗东谈主是一个神色,杜甫是相同,韩愈是相同,王安石是相同,宋代其他的诗东谈主是相同。
盛唐东谈主诗亦有一二最先入晚唐者,晚唐东谈主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,要当论其梗概耳。唐东谈主与本朝东谈主诗未论工拙,直是舒服不同。唐东谈主命题言语亦自不同,杂古东谈主之集而不雅之,不必见诗,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东谈主今东谈主矣。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,下者渐入晚唐矣。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谈鬼窟中。或问唐诗因何胜我朝唐以诗取士,故多专门之学,我朝之诗是以不足也。
【译文】盛唐的诗东谈主也有一两个不错混入晚唐诗的,晚唐诗东谈主也有一两个不错混入盛唐诗的,咱们应该商榷梗概的情况。唐朝的诗和本朝的诗,弗成说谁优谁劣,仅仅舒服不同良友。唐东谈主写诗,命题和用语自有不同之处,把现在东谈主的诗混在古东谈主的诗集里看,看到题目就知谈是唐诗如故今天的诗,而不必看内容。大积年间的诗,水平高的尚且比不上盛唐,水平低的依然和晚唐诗差未几了。晚唐诗一下的,都是歪门邪谈了。有东谈主问,唐诗为什么胜过咱们宋朝的诗?唐朝以诗歌来中式进士,是以有许多专门学诗的,咱们宋朝比不上。
诗有词、理、意兴。南朝东谈主尚词而病于理,本朝东谈主尚理而病于意兴;唐东谈主尚意兴而理在其中,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。汉魏古诗其象迷糊难以句摘,晋以还方有佳句,如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安逸见南山。”谢灵运“水池生春草”之类,谢是以不足陶者,康乐之诗精工,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。谢灵运之诗无一篇欠安。
【译文】写诗有词采、义理和意兴的区别。南朝的诗东谈主,太雅致词采而漠视义理,咱们宋朝的诗东谈主太雅致义理而漠视意兴。唐朝东谈主则雅致意兴,但是也蕴含着义理,汉魏的诗,词采、义理、意兴都无迹可寻。汉魏古诗,意象迷糊,形影相随,弗成把单独的句子摘出来观赏。晋代以后才有“佳句”,比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安逸见南山”。谢灵运“水池生春草”之类。谢灵运之是以比不上陶渊明,是因为他太小巧雕琢,而陶渊明质朴自然终结,谢灵运的诗莫得一篇是不好的。
黄初之后,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古雅,有建安风骨。晋东谈主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,惟左太冲最先一时,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。颜不如鲍,鲍不如谢,文中子独取颜,非也。建安之作全在其象,不可寻枝摘叶;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,是以不足建安也。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东谈主者,当不雅其集方知之。戎昱在盛唐为最下,已最先晚唐矣。
【译文】黄初(魏文帝曹丕年号)年间,唯有左想、阮籍的《咏怀诗》极为古雅,有建安风骨。晋代的诗东谈主,除了陶渊明、阮籍以为,唯有左想最先一筹,陆机也在他们之下。颜延之不如鲍照,鲍照不如谢灵运,文中子王通只说颜延之好,是不对的。建安期间的诗歌,全在舒服,不不错精益求精,谢灵运的诗,是原蓝本本的对句,是以不如建安诗歌。谢眺的诗也有全篇都像唐诗的,看他的诗集就知谈了。戎昱在盛唐是水平最低的,依然开动像晚唐了。
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,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,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。冷向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。马戴在晚唐诸东谈主之上,刘沧吕温亦胜诸东谈主。李濒不全是晚唐,间有似刘随州处。陈陶之诗在晚唐东谈主中最无可不雅,薛逄最浅俗。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,李长吉、柳子厚、刘言史、权德舆、李濒、李益耳。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,张藉、王建之乐府,吾所深取耳。
【译文】戎昱的诗有很像晚唐的,权德舆的诗却有很像盛唐的,权德舆巧合有像韦应物刘长卿的方位。冷向阳在大历才子中是最低的。马戴在晚唐诸东谈主之上,刘沧吕温也胜过其他东谈主。李濒不全是晚唐,有些方位像刘长卿。陈陶的诗在晚唐东谈主中最莫得看点,薛逄最浅俗。大历以后的诗东谈主我学得相比多的有,李贺、柳宗元、刘言史、权德舆、李濒、李益这几个东谈主终结。大历以后刘禹锡的绝句,张藉、王建的乐府诗,我也学得许多。
李杜二公谈欠妥优劣。太白有一二妙处子好意思弗成谈,子好意思有一二妙处太白弗成作。子好意思弗成为太白之洒脱,太白弗成为子好意思之沉郁。太白梦游天姥吟、阔别别等子好意思弗成谈;子好意思北征、兵车行、垂老别等太白弗成作。
【译文】李白杜甫二东谈主不应当说谁优谁劣。李白有一二处是杜甫写不出来的,杜甫也有一二处是李白写不出来的。杜甫作念不到李白那么洒脱,李白也作念不到杜甫那么沉郁。李白的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、《远阔别》等诗杜甫写不出来,杜甫的《北征》、《兵车行》、《垂老别》等亦然李白写不出来的。
论诗以李杜为准,挟皇帝以令诸侯也。少陵诗法如孙吴,太白诗法如李广。少陵如节制之师,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,至其自得之妙,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。不雅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,太白天才豪逸,语多卒然则成者,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存身立命处可也。太白首句谓之开门见山。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、香象渡河,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。
【译文】诗歌评论,要以李白杜甫为法度,这就叫“挟皇帝以令诸侯”。杜甫的诗法就好比孙子、吴起,李白的诗法就好比李广。杜甫的诗就好像规律严明的队列,他的诗追想到汉魏,取材于六朝,然后又有自己的妙处,这即是所谓的集大成者。看李白的诗,要看到一个真实的李白,李白天才洒脱,用语许多是一气呵成的,学他的诗要从每一篇中看到李白存身立命的方位。李白的诗,发端都是开门见山。李白、杜甫好比金鳷擘海、香象渡河,贾岛、孟郊就仅仅草间鸣虫终结。
东谈主言太白仙才、长吉鬼才,否则,太白天仙之词、长吉鬼仙之词耳。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,六合间自欠此体不得。高岑之诗壮烈,读之使东谈主感触。孟郊之诗刻苦,读之使东谈主不欢。
【译文】
巨匠都说李白是天才,李贺是鬼才,其实否则。李白是天仙之词,李贺是鬼仙之词。玉川的奇怪,李贺的瑰诡,六合自然是少有这种诗体而不可得。高适、岑参的诗壮烈,读起来令东谈主慷慨。孟郊的诗太刻苦,读起来令东谈主不快活。
楚词惟屈宋诸篇当读之外,惟贾谊怀长沙、淮南王招隐操、严夫子哀时命宜熟读,此外亦不必也。九章不如九歌,九歌哀郢尤妙。前辈谓大招胜招魂,否则。读骚之久,方识真味,须歌之顿挫涕洟满襟,然后为识离骚。否则如戛釜撞瓮耳。
【译文】楚辞除了屈原、宋玉几篇应当读除外,唯有贾谊的《吊屈原赋》,淮南王的《招隐》,严忌的《哀时命》应该熟读,其余的没必要读。《九章》不如《九歌》,《九歌·哀郢》最妙。前辈说《大招》胜过《招魂》,不对。读《离骚》深化就知谈其中的味谈,应当琅琅上口地唱起来,直到泪流满衣,这样才叫识得《离骚》,否则就像刮锅撞瓮那样粗鲁的声息了。
唐东谈主惟柳子厚深得骚学,退之李不雅皆所不足。若皮日休九讽不足为骚。韩退之琴操极古雅,恰是本体,非唐贤所及。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,唐诗僧有法震、法照、无可、护国、灵一、清江、无本、王人己、贯休也。
【译文】唐代唯有柳宗元才很好地袭取了骚体,韩愈、李不雅都比不上他。像皮日休的《九讽》不足以称为骚体。韩愈的《琴操》极其古雅,恰是离骚的本体,不是唐朝其他贤东谈主所能比的。皎然的诗在唐朝诗僧之上,唐朝的诗僧有法震、法照、无可、护国、灵一、清江、无本、王人己、贯休。
集句唯荆公最长。胡笳十八拍混然天成,绝无踪迹,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。拟古惟江文通最长,拟渊明似渊明,拟康乐似康乐,拟左想似左想,拟郭璞似郭璞,独拟李都尉一首不似西汉耳。虽谢康乐拟邺中诸子之诗,亦舒服不类。至于刘玄休拟行行重行行等篇,鲍明远代正人有所想之作,仍是其自体耳。
【译文】集句唯有王安石最擅长。《胡笳十八拍》自然浑成,毫无踪迹,就像从蔡文姬肺腑中流出。《拟古》唯有江淹最擅长,拟陶渊明像陶渊明,拟谢灵运像谢灵运,拟左想像左想,拟郭璞像郭璞,唯有拟李陵不像西汉良友。即使是谢灵运拟建安七子的诗,也莫得舒服。至于刘玄拟《行行重行行》等篇,鲍照《代正人有所想》仍然是他们我方的立场良友。
和韵最害东谈主诗,古东谈主酬唱不次韵,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,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,遂至来往有八九和者。
【译文】和韵最害东谈主,古东谈主酬唱都是不次韵的,这种民风从元稹、白居易、皮日休,陆龟蒙才兴起来的。咱们宋朝的贤东谈主居然以和韵、次韵来比谁更工于诗,最终居然达到了八九个和韵的。
孟郊之诗憔悴枯槁,其气褊狭不伸,退之许之如斯,何耶!诗谈本朴直,孟郊利己之艰阻耳。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,有金石宫商之声。唐东谈主七言律诗,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。唐东谈主好诗,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,往往能感动引发东谈主意。
【译文】孟郊的诗憔悴枯槁,舒服褊狭不舒展,韩愈却如斯讴颂他,这是为什么!诗的谈路本来是中正广袤的,孟郊我方聘请了冗忙荆棘良友。孟浩然的诗,吟咏深化,就有金石音乐之声。唐东谈主的七言律诗,应当以崔颢的《黄鹤楼》为第一。唐东谈主的好诗,多是征戍、迁谪、行旅、离别之作,往往能令东谈主感动,引发东谈主的想想。
苏子卿诗“幸有弦歌曲,不错喻中怀。请为游子吟,冷冷一何悲!丝竹属清声,慷慨多余哀。长歌正浓烈,中心怆以摧。欲展清商曲,念子弗成归。”今东谈主不雅之,必以为一篇重复之甚,其特如兰亭丝竹管弦之语耶!古诗正欠妥以此论之也。
【译文】苏武的诗“幸有弦歌曲,不错喻中怀。请为游子吟,冷冷一何悲!丝竹属清声,慷慨多余哀。长歌正浓烈,中心怆以摧。欲展清商曲,念子弗成归。”现在的东谈主看来,势必以为一篇重复的太多了,居然像丝竹管弦之语了!古诗不应当这样评论。
十九首“青青河边草,邑邑园中柳。盈盈楼上女,洁白当窗牖。娥娥红粉妆,纤纤出素手。”一连六句皆用叠字,令东谈主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,古诗正欠妥以此论之也。
【译文】《古诗十九首》“青青河边草,邑邑园中柳。盈盈楼上女,洁白当窗牖。娥娥红粉妆,纤纤出素手。”一连六句都用叠字,今东谈主信服以为句法太重复了,古诗不该用这种重要来评论。
任昉哭范仆射诗一首中凡两用生字韵,三用情字韵,“夫子值狂生”“千龄万恨生”,犹是两义;“犹我故情面”“存一火一交情”“欲以遣离情”,三情字皆用一意。《天厨禁脔》谓其韵可重押,若或其或仄则不可。彼但以八仙歌言之耳。何见之陋邪!诗话谓东坡两耳韵,两耳义不同,故可重押,要之亦非也。
【译文】任昉《哭范仆射诗》,一首中两次用生字韵,三次用情字韵,“夫子值狂生”、“千龄万恨生”,风趣如故不相同的;“犹我故情面”、“存一火一交情”、“欲以遣离情”,三“情”字都用一个风趣。《天厨禁脔》说可重复押韵,但一会平一会仄则不可。他只以《饮中八仙歌》例如,眼力这样浅陋!诗话说苏东坡两个“耳”字押韵重复了,但由于风趣不同,不错重复押韵,其实也不是这样的!
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诗“昔我从元后,整驾至南乡。过彼丰沛都,与君共翱翔。”元后盖指曹操也,至南乡谓伐刘表之时,丰沛都喻操谯郡也。王仲宣从军诗云:“筹策运帷幄,一由我圣君。”圣君亦指曹操也。又曰“窃慕负鼎翁,愿厉朽钝姿。”是欲效伊尹负鼎于汤以伐桀也。是时汉帝尚焉,而二子之言如斯:一曰元后,二曰圣君,正与荀彧比曹操为高、光同科。或以公干其视好意思东谈主为回击,是未为知东谈主之论春秋诛心之法,二子其何逃?
【译文】刘祯馈遗曹丕的诗:“昔我从元后,整驾至南乡。过彼丰沛都,与君共翱翔。”“元后”梗概是指曹操,到了南乡挞伐刘表的时候,“丰沛都”代指曹操是谯郡东谈主。王璨《从军诗》:“筹策运帷幄,一由我圣君。”圣君也指曹操。又说“窃慕负鼎翁,愿厉朽钝姿。”是要效仿伊尹负鼎于商,以挞伐夏桀呢。那时候汉献帝还在位,而两东谈主这样说:一个说“元后”,又说“圣君”,正与荀彧比曹操为汉高祖、光武帝是相同的。有东谈主说刘祯以好意思东谈主自比,抒发忠贞回击的志向,这不是知东谈主之论。诛心的春秋笔法,刘祯、王璨二东谈主也逃不掉啊!
古东谈主赠答多相勉之词,苏子卿云“愿君崇令德,随时爱景光”。李少卿云“勤恳崇明德,皓首以为期”。刘公干云“勉哉修令德,北面自宠珍”。杜子好意思云“君若登台辅,临危莫爱身”。往往是此意,有如高达夫赠王彻云“吾知十年后,幼子多黄金,金多何足谈”又甚于以名位其东谈主者。此达夫偶然漏逗处也。
【译文】古东谈主的赠答诗有许多相互勉励之词,苏武说“愿君崇令德,随时爱景光”。李陵说“勤恳崇明德,皓首以为期”。刘祯说“勉哉修令德,北面自宠珍”。杜甫说“君若登台辅,临危莫爱身”。往往都是这样,有如高适赠王彻说“吾知十年后,幼子多黄金,金多何足谈”,以致以名利地位来评价对方,这亦然高适偶尔的弱势了。
《沧浪诗话》验证
少陵与太白独厚于诸公,诗中凡言太白十四处,至谓“众东谈主皆欲杀,吾意独怜才。醉眠秋姜被,联袂日同业。三夜频梦君,情亲见君意。”其情好可想。《遁斋闲览》谓二东谈主名既相逼,弗成无相忌,是以庸俗之见而度贤哲之心也,予故不得不辨。
【译文】杜甫与李白的厚谊比其他东谈主更深厚,他的诗中谈到李白的有十四处,以致说“众东谈主皆欲杀,吾意独怜才。醉眠秋姜被,联袂日同业。三夜频梦君,情亲见君意。”他们的厚谊之好不言而谕。《遁斋闲览》说这两个东谈主名气都很大,弗成不莫得狐疑,这是以庸俗之见而揣度贤东谈主之心,是以我不得不加以辩解。
古诗十九首非止一东谈主之诗也,行行重行行,乐府以为枚乘之作,则其他可知矣。(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,《玉台》作两首),自“越鸟巢南枝”以下别为一首,当以选为正)。《文选》长歌行唯有一首,青青园中葵者,郭茂倩乐府有两篇,次一首乃仙东谈主骑白鹿者。仙东谈主骑白鹿之篇,予疑此词“岹岹山上亭”以下其义不同,当又别是一首,郭茂倩弗成辨也。
【译文】《古诗十九首》不是一个东谈主作的,《行行重行行》,《乐府》认为是枚乘写的,其他的也就不言而谕了。《玉台新咏》里,将《行行重行行》分为两首,自“越鸟巢南枝”以下是另一首,这是不对的,应当以《文选》为准。《文选》长歌行唯有一首,即是“青青园中葵”,郭茂倩编的《乐府》,有两篇,还有一篇是“仙东谈主骑白鹿”。仙东谈主骑白鹿这一篇,我怀疑“岹岹山上亭”以下的风趣不同,应当分作另外一首,郭茂倩莫得分辨出来这极少。
文选《饮马长城窟》古词无东谈主名,玉台以为蔡邕作。古词之不可读者莫如巾舞歌、文义漫不可解。又古将进酒“芳树石留豫章行”等篇皆使东谈主读之迷茫。又朱鹭“鸠拙班艾如”、张想“悲翁上之回”等只二三句可解,岂非岁久笔墨很是而然耶!
【译文】《文选》里的《饮马长城窟》古诗,莫得作家名字,《玉台新咏》以为是蔡邕所作。古诗里不可读的莫过于《巾舞歌》,文义不知所云。另外古《将进酒》“芳树石留豫章行”等篇,都让东谈主读起来很迷茫。朱鹭“鸠拙班艾如”、张想“悲翁上之回”等唯有二三句不错理会,难谈不是年代久远了,以谣传讹的启事么?
木兰歌“促织何唧唧”,《文苑英华》作“唧唧何切切”,又作百里挑一,乐府作“唧唧复唧唧”又作“促织何唧唧”,当从乐府也。“愿驰沉足”郭茂倩乐府作“愿借明佗[驼]沉足”,《酉阳杂俎》作“愿驰沉明佗[驼]足”,渔隐不考,妄为之辩。木兰歌最古,然“朔气传金柝,冷光照铁衣”之类已似太白,必非汉魏东谈主诗也。木兰歌文苑英华直作韦元甫名字,郭茂倩乐府有两篇,其后篇乃元甫所作也。
【译文】《木兰歌》“促织何唧唧”,《文苑英华》作“唧唧何切切”,又作“百里挑一”,《乐府》作“唧唧复唧唧”又作“促织何唧唧”,以《乐府》为准。“愿驰沉足”,郭茂倩《乐府》作“愿借明佗[音驼]沉足”,《酉阳杂俎》作“愿驰沉明佗[驼]足”,《苕溪渔隐丛话》不加以验证,胡乱分辨。《木兰歌》最古,但是“朔气传金柝,冷光照铁衣”之类依然很像李白,信服不是汉魏东谈主写的诗。《木兰歌》,《文苑英华》径直写上韦元甫的名字,郭茂倩《乐府》有两篇,后一篇才是韦元甫作的。
班婕妤《怨歌行》,文选直作班姬之名,乐府以为颜延年作。孔明梁父吟“步出王人东门,遥看荡阴里”,乐府解题作“遥看阴阳里”,青州有阴阳里;“田疆古冶子”,解题作“田疆固野子”。
【译文】班婕妤的《怨歌行》,《文选》径直作班婕妤的名字,《乐府》以为是颜延年作的。诸葛亮《梁父吟》“步出王人东门,遥看荡阴里”,《乐府》解题作“遥看阴阳里”,青州有阴阳里;“田疆古冶子”,解题作“田疆固野子”。
南北朝东谈主惟张正见诗最多,而最无足省发,所谓虽多亦奚以为。《西清诗话》载晁文元家所藏陶诗有《问来使》一篇云:“尔从山中来,日夕发天目。我屋南山下,今生几丛菊?蔷薇叶已抽,秋兰气当馥。归去来山中,山中酒应熟。”予谓此篇诚佳,然其体制舒服与渊明不类,得非太白逸诗?后东谈主谩取以入陶集尔。
【译文】南北朝东谈主唯有张正见的诗最多,但是最莫得启发性,是以即使许多又如何样呢?《西清诗话》记录晁文元家所藏陶渊明的诗有《问来使》篇:“尔从山中来,日夕发天目。我屋南山下,今生几丛菊?蔷薇叶已抽,秋兰气当馥。归去来山中,山中酒应熟。”我合计这篇如实很好,但是题材和舒服与陶渊明不大疏导,莫不是是李白的诗?后东谈主胡乱加入陶渊明的诗集了吧。
文苑英华有太白代寄翁参枢先辈七言律一首,乃晚唐之下者;又有五言律三首,其一送客归吴,其二送友生游峡中,其三送袁明甫任长江,集本皆无之,其家数在大历正元间,亦非太白之作;又有五言雨后望月一首,对雨一首,望夫石一首,冬月归旧山一首,皆晚唐之语;又有“秦楼出尤物”四句亦不类太白,皆是后东谈主化名也。
【译文】《文苑英华》记录有李白《代寄翁参枢先辈》七言律一首,其实是晚唐以下的作品;又有五言律诗三首,其一《送客归吴》,其二《送友生游峡中》,其三《送袁明甫任长江》,李白诗集都莫得,作家应当在大历、正元间,也不是李白写的;又有五言《雨后望月》一首,《对雨》一首,《望夫石》一首,《冬月归旧山》一首,都是晚唐的口吻;又有“秦楼出尤物”四句也不像太白,都是后东谈主假托李白的名字。
文苑英华有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一首:“峥嵘丞相府,清切凤凰池。羡尔瑶台鹤,高楼琼树枝。归飞晴日好,吟弄惠风吹。正有乘轩乐,初当学舞时。珍禽在罗纲,微命若游丝。愿托周南羽,相衔汉水湄。”此或太白之逸诗也,否则亦是盛唐东谈主之作。太白齐集《少年行》唯非凡句类太白,其他皆简陋浮俗,决非太白所作,必误入也。
【译文】《文苑英华》有《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》一首:“峥嵘丞相府,清切凤凰池。羡尔瑶台鹤,高楼琼树枝。归飞晴日好,吟弄惠风吹。正有乘轩乐,初当学舞时。珍禽在罗纲,微命若游丝。愿托周南羽,相衔汉水湄。”这梗概是李白散佚的诗,否则亦然盛唐东谈主写的。太白齐集《少年行》唯有几句像李白,其他都简陋浮俗,信服不是李太白所作,是误入的。
“迎旦东风骑蹇驴”决非盛唐东谈主舒服,只似白乐天言语,今无为丹青以为少陵诗,渔隐亦辨其非矣,而黄伯想编入杜集,非也。少陵有避地逸诗一首云:“避地岁时晚,窜身筋骨劳。诗书遂墙壁,奴仆且旌旄。行在仅闻信,此生随所遭。神尧旧六合,会见出腥臊。”
【译文】“迎旦东风骑蹇驴”决非盛唐东谈主舒服,只像白居易的言语,今无为丹青以为是杜甫的诗,《苕溪渔隐丛话》也验证了不是这样的,而黄伯想编入杜甫诗集,错了。杜甫有避乱时候销亡的诗一首,说:“避地岁时晚,窜身筋骨劳。诗书遂墙壁,奴仆且旌旄。行在仅闻信,此生随所遭。神尧旧六合,会见出腥臊。”
题下公自注云:“至德三载丁酉作此”,则真少陵语也,今书市场本并不见有。旧蜀本杜诗并无小心,虽纪年而不分古近二体,其间略有公自注良友。今豫章库本以为翻镇江蜀本,虽分杂注,又分古律,其纪年亦且不同。近宝庆间南海漕台开杜集亦以为蜀本,虽删去假坡之注,亦有王原叔以下九家,而赵注比他本最详,皆非旧蜀本也。
【译文】题下杜甫自注:“至德三载丁酉作此”,则果然杜甫的口吻,现在的市面的诗集上是莫得的。旧蜀本《杜诗》并无小心,虽然纪年了但不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,其仅仅间或有杜甫的自注良友。现在豫章库本以为翻镇江蜀本,虽然区别了杂乱无章的注解,又把古律分开,但是纪年却不太疏导。近来宝庆年间,南海漕运总督开的杜集亦以为蜀本,虽删去假的注解,也有王原叔以下的九家,而赵次公校注的比他本最详,都不是蜀地的旧版块。
杜集注中坡曰者,皆是托名假伪,渔隐虽尝辨之而东谈主尚疑者,盖无至当之说以指其伪也。今举一端将不辨而自明矣——如楚岫八峰翠,注云:景差《兰亭春望》“千峰楚岫碧,万木郢城阴”,且五言始于李陵苏武,或云枚乘汉以前五言古诗尚未有之,宁有战国时已有五言律句耶!不雅此不错一笑而悟矣!虽然亦辛亏有此漏逗也。杜注中师曰者亦坡曰之类,但其间半伪半真,尤为殽乱惑东谈主,此深可叹,然具眼者自默识之耳。
【译文】杜甫诗集小心中的“坡曰”,都是托名假伪,《苕溪渔隐丛话》虽然也曾对巨匠怀疑的暗示验证,但是莫得安妥的凭据。我现在举一个例子就不错不辩自明了——如楚岫八峰翠,小心是:景差《兰亭春望》“千峰楚岫碧,万木郢城阴”,且五言起源于李陵、苏武,或者说枚乘,汉朝以前还莫得五言古诗,战国期间如何会有五言律诗呢?这样就不错一笑而明白了!辛亏有这个间隙才,我才能评释注解啊。杜甫诗集小心中,“师曰”或者“坡曰”之类,半真半假,特别容易禁止,眩惑读者,令东谈主深深齰舌!然鹅具有慧眼的东谈主,一看就看出来了!
崔灏渭城少年行,百家选作两首,自“秦川”已下别为一首;郭茂倩乐府止作一首,文苑英华亦止作一首,当从乐府、英华为是矣。玉川子“六合薄夫苦耽酒”之诗,荆公百家诗选止作一篇,本集自“天上白昼悠悠悬”以下别为一首,尝从荆公为是。
【译文】崔颢的《渭城少年行》,《百家诗选》看成两首,从“秦川”一下是另外一首;郭茂倩的《乐府》只作一首。《文苑英华》也作一首,应该以《乐府》和《文苑英华》为准。卢仝的“六合薄夫苦耽酒”之诗,王安石《百家诗选》只作一篇,自“天上白昼悠悠悬”以下分为另外一首,也曾以为王安石是对的。
太白诗“斗酒渭城边,垆头耐醉眠”,乃岑参之诗误入;太白塞上曲“騮马新夸紫玉鞍”者,乃王昌龄之诗,亦误入。昌龄本有二篇,前集乃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也。孟浩然有赠孟郊一首,按东野乃贞元元和间东谈主,而浩然终于开元二十八年,期间悬远,其诗亦不似孟浩然,必误入。
【译文】崔颢的《渭城少年行》,《百家诗选》看成两首,从“秦川”一下是另外一首;郭茂倩的《乐府》只作一首。《文苑英华》也作一首,应该以《乐府》和《文苑英华》为准。卢仝的“六合薄夫苦耽酒”之诗,王安石《百家诗选》只作一篇,自“天上白昼悠悠悬”以下分为另外一首,也曾以为王安石是对的。
李白诗“斗酒渭城边,垆头耐醉眠”,是岑参的诗误入的。李白《塞上曲》“騮马新夸紫玉鞍”,是王昌龄的诗,亦然误入的。王昌龄《塞上曲》本来有二篇,这首诗前边一篇即是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。孟浩然有赠孟郊一首,仔细熟悉孟郊是贞元、元和年间东谈主,而浩然开元二十八年就死字了,期间收支太远,诗也不似孟浩然,信服是误入的。
杜诗“五云高太甲,六月旷搏扶”,太甲之义殆不可晓,得非高太乙耶?乙为甲盖亦临近,以星对风亦从其类也。至于“杳杳东山携汉妓”亦无义理,疑是“携妓去”,盖子好意思每于绝句喜对偶耳,臆想如斯,更俟宏识。
【译文】杜甫的诗“五云高太甲,六月旷搏扶”,“太甲”的含义无从清醒,难谈是比太乙高的风趣?乙被甲盖过,也说得通,以星对风,亦然同类相从啊。至于“杳杳东山携汉妓”也莫得有趣,怀疑是“携妓去”,梗概杜甫写绝句经常用对偶,是以我作了以上料想,恭候更有眼力的东谈主来发表评论吧。
王荆公百家诗选,盖本于唐东谈主英灵间气集[《河岳英灵集》?],其初,明皇、德宗、薛稷、刘希夷、韦述之诗无少增损,次序亦同;孟浩然止增篇数,储光羲后方是荆公自去取。前卷读之尽佳,非其聘请之精,盖盛唐东谈主诗无不可不雅者。至于大历已后,其去取深活气东谈主意。
【译文】王安石的《百家诗选》,梗概取本于唐东谈主的《河岳英灵集》,一开动,明皇、德宗、薛稷、刘希夷、韦述的诗不丰不俭,法例也疏导。孟浩然只加多几篇,储光羲以后才是王安石我方弃取的。前半卷读起来都很好,并不是他选得有多好,而是因为盛唐东谈主的诗莫得不好的。至于大历以后,他的弃取弗成令东谈主舒心。
况唐东谈主如沈、宋、王、杨、卢、骆、陈拾获、张燕公,张还江汉流“停骖我怅望,辍棹子瞻念望。广平听方籍,茂陵将见求。苦衷俱收场,江上徒离忧。”子谓“广平听方籍,茂陵将见求”一联删去,只用八句,尤为浑然,不学问者以为如何?
【译文】何况唐东谈主还有如沈佺期、宋之问、王、杨、卢、骆、陈子昂、张说,这些东谈主呢。“停骖我怅望,辍棹子瞻念望。广平听方籍,茂陵将见求。苦衷俱收场,江上徒离忧。”我合计“广平听方籍,茂陵将见求”一联删去,只用八句,愈加浑然,不知谈有识之士以为如何?
《沧浪诗话》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
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,诚惊世绝俗之谈,至当归一之论。其间说江西诗病,真取心肝刽子手,以禅喻诗,莫此亲切,是自家实阐述悟者,是自家闭门凿迫此片野外,即非傍东谈主篱壁、拾东谈主涕唾得来者,李杜复生不易吾言矣。而吾叔靳靳疑之,况他东谈主乎?所见难合固如斯,深可叹也!
【译文】我的《沧浪诗话》断了千百年的公案,如实是惊世震俗、相称安妥的总论。里边间或说了江西诗派的弱点,不错称得上是诛心的刽子手。以禅喻诗,莫得比这更贴切的,这是我我方实证的感悟,是我我方闭门潜心著述,开辟这一片野外,不是借助别东谈主,拾东谈主牙慧得来的。就算李白杜甫复生,我也如故这样说。
吾叔谓说禅非文东谈主儒者之言本意,但欲说得诗透澈,初不测于为文,其合文东谈主儒者之言与否不问也。高意又使回护毋直致批驳,仆意谓谈论利弊、定其办法,梗直堂而皇之而言,使其词说沉著快活,深切著明、显明易见。所谓不直则谈不见,虽得罪于世之正人不辞也。
【译文】就连叔叔你也怀疑我,何况他东谈主呢?所执的办法不同,到了这种进度,实在是可叹啊!叔叔说,讲禅不是儒家的本意,我仅仅想把诗说的透澈。我一开动就没斟酌过,不论写的文章是不是顺应儒家的言论。您又说我批驳不要太径直,我合计辨明利弊,细目写诗的办法,就应当堂而皇之地说,用词要沉著快活,深切显赫,显而易见。要是不径直说出来,那别东谈主就看不见,即使得罪了当世的正人我也不推脱。
吾叔诗说其文虽胜,然仅仅说诗之源泉、世变之高下耳,虽取盛唐而无的,然使东谈主知所趋向处其间。异户同门之说乃一篇之方法,然晚唐本朝谓其如斯可也,谓唐初以来至大历之诗异户同门已不可矣;至於汉魏晋宋王人梁之诗,其品第相去高下悬绝,乃混而称之,谓锱铢而较实有不同处,大率异户而同门,岂其然乎?
【译文】叔叔你的《诗说》,文章虽然写得好,但是之说了诗歌的源泉、诗变的凹凸良友。虽然也收用了盛唐的诗,但是毫无计算,居然想让东谈主在读的时候知谈取向么?“异户同门”的学说是您的主旨,晚唐和本朝不错这样说,但是唐初以来到大积年间的诗依然弗成这样说了。至于汉魏晋宋王人梁的诗,它们的品第收支太大了,居然羼杂着讲,讲收支很大的部分说成锱铢,梗概是“异户而同门”,这难谈是对的么?
又谓韩柳不得为盛唐,犹未落晚唐,以其时则可矣。韩退之固当别论,若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,岂元白同期诸公所可望耶?远瞩如斯,毋怪来书有甚不喜分诸体制之说,吾叔诚于此未了然也。
【译文】又说韩愈柳宗元弗成称为盛唐诗,但是还莫得落到晚唐,根据时候是不错的。韩愈自然另当别论,然而柳宗元得五言古诗尚在韦应物之上,难谈说同期期的元稹、白居易这些东谈主能比得上的?您有这些远瞩,难怪你给我的信对我区别体制的学说有不欢笑的热情,叔叔您对这些如实是不太了解啊!
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,然后不为歪路所惑。今东谈主作诗差初学户者,正以体制莫辨也。世之武艺犹各有家数,市缣帛者,必分谈地,然后知优劣,况文章乎?仆于作诗不敢舒适,至识,则自谓有一日之长,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,甚者望而知之。
【译文】写诗就应当分辨各家的体制,然后才不会被歪路左谈诱骗。现在的东谈主写诗,还莫得初学的原因即是,莫得分清各家的体制。社会上的技能还有各家各派,买布的还要产地,然后才能知谈优劣,何况是文章?我关于作诗不敢舒适,至于学识,则自认为有一日之长,对古今的诗体如故分的明晰的,就像分清黑白相同,以致一看就知谈
来书又谓忽被东谈主捉破提问,因何答之?仆正欲东谈主提问而不可得者,不遇盘根安别利器?吾叔试以数十篇诗隐其姓名,举以相试,为能别多礼法否?惟辨之未精,故所作惑杂而不纯。
【译文】您的来信又说,要是被东谈主揪住头发提问,如何回答?我正想别东谈主来问我而不可得呢!不遭遇盘根错节,如何分别拿的是不是利器?叔叔试着以几十篇诗歌隐去姓名,拿来试探我,望望我能弗成看出是哪种体制?仅仅我分辨的还不是太精细,是以我的写稿还有些杂,不够纯。
今不雅盛唐齐集尚有一二本朝立作处,毋乃坐是而然耶?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,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,于诗则用“健”字不得,不若诗辩雄浑壮烈之语为得诗之体也。豪厘之差不可不辨,坡谷诸公之诗,如米元章之字,虽笔力劲健,终有子路事夫子时舒服;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,既笔力高大,又舒服淳朴,其不同如斯,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。
【译文】现在看盛唐诗齐集还有一两个本朝的作品,难谈是想自然么?又说盛唐诗雄深雅健,我合计这四个字不错评价文章,用“健”字来评价诗歌就不行。不如我在诗辩顶用雄浑壮烈称这种诗体。豪厘之差也弗成不分辨,苏东坡黄庭坚的诗,就像米芾的字相同,虽然笔力高大,终究如故有子路供养孔子的舒服,盛唐诗东谈主的诗就像颜真卿的字,既笔力高大,又舒服淳朴,这即是不同之处。就这极少就看出来叔叔你容身点不稳啊!
所论屈原离骚则深得之,实前辈之所未发,此一段文亦甚佳,梗概论武帝以前皆好,无可议者。但李陵之诗非虏中感故东谈主还汉而作,恐未深考,故东坡亦惑江汉之语,疑非少卿之诗,而不考其胡中也。妙喜(是径山名僧宗杲也)自谓参禅精子,仆亦自谓参诗精子。尝谒李友山论古今东谈主诗,见仆辨析毫芒,每相激赏,因谓之曰:“吾论诗若那查太子析骨还父,析肉还母。”友山深以为然。
【译文】您所叙述的屈原《离骚》,我合计很好,前辈莫得写过,这一段文章也写得很好,梗概评论汉武帝之前的诗都很好,莫得争议。但是李陵的诗不是在匈奴那边,伤感古东谈主归来汉朝而作,或许您还欠缺极少想考。是以苏东坡也被江汉之语诱骗了,怀疑不是李陵的诗,而不把它验证为在匈奴所作。妙喜(径山名僧宗杲)自称参禅精子,我也自称“参诗精子”,曾将我论古东谈主诗的文章谒见李友山,见到我辨析地精致无比入微,时常激赏我,我说:“我论诗就像哪吒太子析骨还父,析肉还母相同。”李友山深以为然。
那时临川相会匆忙,所惜多顺情放过,盖倾盖执手,无暇引惹,恐未能卒竟辨也。拙见若此,若不以为然,却愿有以相复。幸甚!
【译文】那时临川的相会很匆忙中,可惜这些话都顺情放往时了,梗概只顾得上分别,没空商榷这些,我挂牵弗成填塞辨明。我的拙见即是这些,要是您不以为然,却但愿修起我,那么我很欢笑!
本站仅提供存储做事,扫数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宁夏芩松商贸有限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